今年太子參產新前減產消息滿天飛,說是3月中旬貴州產區遭遇冰雹襲擊,造成約有2000畝太子參絕收。4月上旬貴州產區又遇高溫,造成多個鄉鎮爆發葉斑病,并進一步發生死苗,當時有消息報道受災面積達50%。福無雙至,禍不單行,在貴州產區受災的同時,福建產區有幾個鄉鎮也在5月上旬進入高溫,有人說對產量會造成影響。
在一連串的減產利好中,有貨者惜售并趁此抬高價格,短時間內貴州產小中統貨從65元飆升至95元,眼看著突破百元高價,誰知產新后價格一路飛速下滑,目前市場價格已跌至55元左右。
難道太子參減產是大戶放出的煙霧彈?事實上并非完全如此,固然,有大戶借題發揮的意思,但是,因天氣也確實造成不少面積單產減產,然而,總體種植面積擴大也是不能視而不見的,掩耳盜鈴只能自欺欺人。當利空大于利好,行情就悄然發生逆轉,一旦趨勢形成,誰也擋不住。逆勢而行,只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。
太子參價格下滑受傷的不僅僅是藥農,高價持貨者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。其實,太子參有很強的周期性,已經歷了三輪漲價周期,每次相隔約有10年時間,第一次高價在1990年,最高價漲至100元(,貴州產,統貨)左右;第二次高價在1999年,最高價漲至110元;第三次高價在2011年,最高價漲至380元左右。前三輪高價到來之前,都經歷了長期的低價。第三輪高價之所以漲幅大,漲勢兇,而且高價持續近三年時間,就是經歷了長達9年的低價運行。可是,有些人總是耐不住性子,在2014年太子參從高價跌落不到一年時間,有人就開始大張旗鼓收貨建倉,從30多元拉升至60元左右,2016年再次拉高至120元上下。雖然2017年太子參價格漲漲落落,但是,始終在80元以上徘徊,對藥農來說仍有較大的誘惑力,因此,近幾年太子參種植面積不但沒有調減下來,反而在不斷擴增。
雖然近幾年太子參行情波動不斷,但是,價格始終沒有獲得大的突破,說明了供大于求的格局沒有改變。追根求源,2010年下半年沖破百元高價后,一路飛奔上揚至300元左右,2011年4月飆升至380元左右。進入5月太子參價格開始回落,但是,依然堅挺在200元上下,高價一直持續到2012年8月。雖然2012年9月太子參跌破200元,但是,仍在160元上下運行到2013年4月。
由于太子參持續近三年高價行情,藥農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,到2013年種植面積達到高峰。據資料記載,當年總產量達到1.3萬噸左右。雖然2014-2016年連續三年太子參或因減種,或因自然災害減產,年產量在4000-5000噸上下,加上庫存依然供大于求。由于2016年太子參價格回升到百元以上,重新激發藥農種植積極性,導致2017年產量明顯增加,據業內人士統計,2017年太子參總產量5500噸左右,遺留庫存近3000噸,供大于求的格局依然存在。2018年太子參種植面積接近9萬畝,按照畝均產70公斤計算,總產量不少于6000噸。關于太子參的年需求也有多種版本,有的資料記載,太子參年需求量4000噸左右,有的信息報道年需求量6000噸上下,也有的說在5000-5500噸。其實,數字只是參考,不必在這方面過多追究。總之,到目前太子參依然供大于求。
太子參價格下滑,種苗也隨之走低,今年種苗賣價15-16元/千克,種苗畝投入不過千元左右,2016年參苗價格賣到60元左右。太子參價格下滑是能否挫傷藥農種植積極性,這是唯一能改變供求關系的關鍵因素。
太子參欲迎來新一輪高價仍步履艱難,不經過幾年的低價運行,種植大面積調減下來,盲目投資買貨拉價,只能揚湯止沸。正所謂拔苗助長,欲速則不達。不顧種植面積擴大的事實,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對于當前太子參價格下滑,應理性對待,只有這樣才能使其回歸到正常軌道上,為下一輪漲價夯實基礎。